[無法分類] 肺動脈血管攝影斷層掃描用於診斷肺栓塞 (Use of CT Pulmonary Angiograms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

最近的 BMJ 上刊登了一篇非常有趣的"社論",這篇文章是由美國麻州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Renda Soylemez副教授撰寫,主要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過度診斷 (overdiagnosis)... 不知道怎麼了,這幾年來, 少即是多 (less is mo...

最近的BMJ上刊登了一篇非常有趣的"社論",這篇文章是由美國麻州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Renda Soylemez副教授撰寫,主要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過度診斷 (overdiagnosis)...

不知道怎麼了,這幾年來,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的風潮越來越興盛,過度診斷 (overdiagnosis) 這件事情也常被許多專家提出...

肺動脈血管攝影斷層掃描  (CT pulmonary angiogram,太長了,請容許我簡稱CTA) 用於診斷肺栓塞幾乎是取代傳統的V/Q scan (ventilation/perfusion scan)...

根據統計,2001年到2008年之間,CTA的使用增加了14倍,而V/Q scan的使用率卻掉了52%...

[附註] 這也不令人意外,當有更好的診斷技術時,傳統的使用量自然而然會快速下降

作者們認為,會造成CTA大量使用的原因包括:

(1) 避免無聲的殺手 (silent killer),簡單的說,現在的醫療環境是"不容許"有誤診或遺漏診斷的事情的 (你會被告到翻個十翻),因此,有更敏感的機器可以找出即使是不痛不癢的小栓塞,也會讓醫師們醉心於這項技術

(2) 放射科醫師也喜歡CTA,因為,相較於V/Q scan,這可以提供更確定的診斷

(3) 醫院高層也喜歡CTA,因為買了一台"當時"獨一無二的機器,可以提升醫院的名聲...

[附註] 這句原文很經典,提供引用:

Purchasing the most advanced multidetector scanners can help a hospital establish a reputation for being on the cutting edge.

(4) 藥廠 (或機器廠商) 也喜歡CTA,因為CTA可以診斷出之前沒診斷出來的肺栓塞 (敏感度更高),因此,就會有更多人被使用抗凝血藥物,在美國,Sanofi-Aventis就在藥品廣告裡面"提醒"經濟艙症候群,也指出哪些儀器可以更精準地診斷肺栓塞...

所以呢? 誰不喜歡CTA? 有,要付錢的保險單位不喜歡CTA

高解析度的CTA已經可以協助醫師診斷出小到2-3 mm的栓塞,甚是是塞在分支動脈的,這比傳統的V/Q scan好的太多...

但是呢,就像有專家認為,這些"迷你栓塞"本身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人體可自行吸收,這的正反論調非常常出現在"預防篩檢"上,大規模的篩檢總是會發現一些"意外",但這些意外到底有沒有臨床上的意義,還是就是個意外,就見仁見智了...

作者們認為,這些小到不行的栓塞,是被過度診斷的...

一項收納192位這類單獨分支栓塞 (isolated 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 的研究,其中65位並未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其中並沒有任何一位肺栓塞再發或死亡...

而在另外127位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的病人中,只有1位肺栓塞再發,這樣的再發率被認為遠低於大片肺衰塞的6%...

Adapted from Thromb Res 2010;126:e266-70.

另外一篇比較CTA與V/Q scan應用於中高肺栓塞風險病人的研究,雖然CTA比起V/Q scan,可以偵測到更多的肺栓塞 (19.2% 比上 14.2%),但三個月時的死亡率確實沒有差異的 (同樣為0.3%)

Adapted from JAMA. 2007;298:2743-53.

過度診斷,對病人來說,帶來的就是不必要的治療 (unnecessary treatment),在肺栓塞來說,就是使用了不必要的抗凝血藥物,而這個藥物又是藥物導致死亡事件中,最多的一個...

除了不必要的治療外,額外的就診,頻繁的檢查,藥物的調整等等,都讓人覺得,這是在搞什麼阿!?

甚至,為了增加病人的服藥順從性 或 忠誠度,病人可能會被告知這 (肺栓塞) 是個嚴重甚至可能致命的疾病 (實際上也是啦,但要看嚴重度了),導致無謂的不便甚至是焦慮...

要面對這些問題,是非常不容易的,每個人都知道的答案就是根據病人的風險,決定是否進行CTA...

但在醫師"犯罪率"高於一般大眾的現實狀況下,要省錢 (或節省資源),還是要過度診斷,我想絕大多數的醫療人員會選擇後者...

Adapted from BMJ 2013;346:f3368.

You Might Also Like

1 comments